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党建工作  学团工作  资讯中心  合作交流  院友风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资讯中心>>学院新闻>>正文

关东山河远阔,地理大道无疆|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纪实

2023-08-24  点击:[]

  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13日进行,本次联合实习由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全国高校地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席单位、教育部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主办,由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承办。全国40多个地理学人才培养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带队教师及学生参加实习。

  (一)开幕式及学术报告

  7月29日,本次野外实习在东北师范大学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吴正方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动员讲话等。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董炜华院长、张梅副院长、本次实习带队指导老师李晓强副教授及参与实习的两名学生参与开幕式。

  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姜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杨胜天教授及东北师范大学王士君教授分别作题为“黑土地面临问题及保护策略”“长白山野外实习基地遥感水文数据获取与应用”及“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学术报告。

  本次联合实习以“关东山河远阔,地理大道无疆”为主题,跨越祖国东北的白山、黑土、绿江、黄海,穿越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以东北地区地理学特色野外实习资源为教学内容,共同考察黑吉辽三省典型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地理底蕴,旨在让参与师生以地理学视角,认识东北地区人地关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思索东北振兴、边疆安全与国家战略,提升探究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育新时代地理学的优秀人才。

  (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考察

  7月30日,实习队伍沿长春—长岭—白城,先后考察长春台地、伏龙泉高台地、长岭阶地、十三泡河漫滩及其北岸沙丘。观察到黑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草甸土、风沙土等土壤,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周围的水文、气候和植被环境对于各土壤的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推理分析。

  在十三泡北岸沙丘处,兰州大学李卓仑教授现场讲解沙丘的形状、结构及形成机制;南京大学徐志伟副教授通过沙丘—古土壤序列分析松嫩平原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三)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

  7月31日,实习队伍到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是我国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东南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

  哈尔滨师范大学肖海丰教授和张玉红教授在丹顶鹤放飞后讲解扎龙湿地形成与水文特征、丹顶鹤栖息地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四)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8月1日,实习队伍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考察火山地质与地貌。

  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在火山脚下讲解了火山、火山锥和玛珥湖成因与意义,并指出要辩证地看待火山活动;哈尔滨师范大学烟贯发教授介绍了喷气锥、喷气碟和熔岩上苔藓、地衣的生长机制及在群落演替、岩石风化、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孟杰老师就典型熔岩剖面描述了渣状熔岩的形态等,并引导同学思考景区内部植被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

  (五)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8月2日,实习队伍到达黑龙江省海伦市,该区域位于东北黑土区的中心,是我国东北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对农业生态实验站内的多个试验田进行了参观学习,了解了实验站进行的多个科学研究及其研究原理和意义。重点参观了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自主研发的无动力水土流失自动观测装置,深刻感受到研究人员为国家黑土保护工作做出的努力。

  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郭明明老师介绍冷凉区秸秆覆盖条耕技术、无动力水土流失监测设备以及地梗植物带技术等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的研发思路和推广情况。

  (六)哈师大学术报告

  8月3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欢迎式。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景海研究员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臧淑英教授分别就“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国土空间规划进展”和“东北多年冻土研究进展”做学术报告。

  (七)学生第一次阶段汇报

  学术汇报后,各组同学针对实习中发现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共同交流、讨论、思考。各位专家、老师做出专业点评及建议。我院参与实习的两名同学分别在两个小组进行实习阶段汇报。

  包安妮所在小组针对在扎龙湿地的考察及老师们的讲解,提出问题,围绕“基于水量平衡模型的扎龙湿地人工补水和粮食安全的相关探讨”做阶段汇报。

  杨宗涛所在小组围绕五大连池,对五大连池火山地貌、喷气碟喷气锥的形成、堰塞湖等火山地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将火山活动与全球变化相联系进行分析。

  (八)敦化盆地及延吉恐龙化石发掘点

  8月4日,实习队伍从敦化盆地中心到边缘,先后考察了牡丹江上游河流地貌与暗棕壤土壤剖面。东北师范大学李鸿凯老师及北京师范大学谭利华教授等讲解敦化盆地的成因、牡丹江上游主要的流水作用形式以及地带性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8月4日下午,实习队伍到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考察延吉市恐龙化石发掘点的地质环境,学习延吉恐龙化石的形成年代与形成条件以及岩层颜色的环境指示意义。并参观恐龙博物馆和朝鲜族民俗风情园。

  (九)一眼望三国——延边防川村

  8月5日,实习队伍来到了中朝俄交界地带防川国家风景名胜区。延边大学金石柱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朝俄三国交界地概况,并引导同学们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思考东北亚地缘格局中图们江下游地带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民族英雄吴大澂的事迹与“土字碑”等历史故事。他也就目前形势进行分析,引发学生对该地区未来发展和国防安全等问题的深思和探讨。

  (十)圈河口岸

  圈河口岸历史悠久。早在15世纪初,圈河口岸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东联日本、朝鲜,西接长白山、渤海湾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大陆通往日本的主要登陆点和货物集散地。当日下午,实习师生来到了位于珲春市敬信镇东南图们江畔的圈河口岸。金石柱老师就圈河口岸的历史变迁及圈河口岸在中朝经贸合作中的地位进行讲解。

  (十一)图们日光山

  8月5日,实习队伍来到了日光山。日光山地处图们市东南那不,长白山脉东麓,图们江下游,与朝鲜咸镜北道稳城郡南阳劳动区隔江相望。

  在日光山顶处,延边大学李春景老师讲解图们江断裂带和日光山地质地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陡峭悬崖的成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季军良老师讲解了图们江河流阶地特点。

  (十二)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科学观测站

  8月5日晚,延边大学王镜植老师于珲春市延边大学珲春校区做了《关于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和保护》专题报告。

  实习师生观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控系统对野生动物实时监控图像,直观地学习和体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野生动物保护和跟踪中的应用效果,引发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与人虎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十三)美人松公园

  8月6日,实习队伍来到延边洲安图县二道白河镇美人松公园。鉴于之前的学校里的实习,我院师生听了教授们的讲解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东北师范大学许嘉巍教授从气候、土壤、种间竞争等方面逐步演绎、推断出美人松纯林空间分布的成因。

  (十四)奶头山在奶头山,王兴安老师结合实地情况介绍了长白山火山岩浆活动的特征和喷发的历史,详细解释了天池的成因。青海师范大学安福元老师从大地构造角度讲解了火山分布的成因,使同学们对长白山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杜海波老师深入介绍了碳化木形成的时间及研究方法,强调了碳化木对古气候、古植被研究以及长白山千年尺度植被与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

  (十五)二道白河生态小镇

  8月6日,实习队伍来到了二道白河镇,在二道白河老城区,东北师范大学王昱老师介绍到,二道白河镇是一座先工业化再城市化的城市,引导同学们在人口流失背景下,对边境安全与边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随后,实习队伍来到了新城区的长白山火车站,东北师范大学杨青山老师从旅游资源与市场角度剖析了二道白河小镇旅游发展问题。

  (十六)长白山西坡

  8月7日,实习队伍来到了亚欧大陆东缘最高山系——长白山。在登山前,东北师范大学许嘉魏老师介绍了长白山植被垂直带谱特征,植被的垂直自然带清晰可见。影响垂直地带性的三方面因素有:基带,山地的高差和气候等。

  在此,老师还为我们讲解了何为林线、树线。随后,大家登上了海拔2470m的长白山天池观景台,实地观察天池地貌特征。

  (十七)龙泉龙湾

  8月8日,师生们来到了龙泉龙湾。王兴安副教授重点介绍了龙岗火山群火山喷发的历史和类型;李卓仑教授、王红亚教授讲解了玛珥湖在研究古环境的优势和价值;王升忠教授还就龙岗火山群的多个玛珥湖不同的陆地化阶段进行了讲解;郑祥民教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全球古环境研究的不同信息载体和指标。

  (十八)杨靖宇烈士陵园

  8月8日下午,实习队伍来到通化市靖宇陵园,王升忠教授介绍了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在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雕像前,师生们共同鞠躬,深切缅怀杨靖宇将军,真切的感受到杨靖宇将军身为共产党员,在敌后革命根据地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杨靖宇将军用自己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十九)学生第二阶段汇报

  包安妮同学针对在吉林段所考察的八个土壤剖面提出问题与思考,与指导老师交流并进行总结,对沿线的“土壤分布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做阶段汇报。

  杨宗涛同学所在小组主要围绕老师讲课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如何实现从旅游接待中心向度假小镇的转型升级?讲解中运用swot分析,并解决该问题。

  (二十)抗美援朝纪念馆

  8月9日,全体师生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全体师生在组织下有序参观,更加深入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二十一)鸭绿江断桥

  8月9日最后一站来到了鸭绿江断桥,由辽东学院理学院院长李富祥老师进行讲解。师生考察鸭绿江断桥与大桥。

  (二十二)庄河港

  8月10日上午,实习队伍到达庄河港。庄河港是大连黄海沿岸最北端的一个港口,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在庄河港,辽宁师范大学王海壮副教授从交通地理和历史地理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庄河港的作用和大连港口的空间演化过程;庄河港总经理陈仁强向同学们介绍了庄河港的发展历史及其重要作用。随后,师生们共同参观了庄河港的冷库。中午,师生们到达蛤蜊岛,王海壮副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蛤蜊岛的自然资源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四种模式。

  (二十三)金石滩地质公园

  8月10日下午,实习队伍到达金石滩。辽宁师范大学刘亮副教授主要向同学们讲解了基岩海蚀地貌的相关内容,分别介绍了海水对基岩海岸侵蚀的三种类型和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与顺序,还带大家看了发育完好的向斜背斜与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龟背石。刘亮老师分享了龟背石成因的两种假说。

  (二十四)黄渤海分界线

  8月11日上午,实习师生一同考察了黄渤海分界线。站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大连航标处旅顺航标管理站史向东老师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始建于1893年的老铁山灯塔的基本情况。随后,李剑锋副教授讲解了黄渤海分界线的形成原因,即由于海水盐度差异,黄海为远处的深色,渤海为近处浅色。

  (二十五)旅顺军港

  8月11日下午,师生们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个考察点——旅顺军港。李剑锋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老虎尾沙嘴海岸堆积地貌是海浪长期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形成结果。白玉山上,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威教授讲解了旅顺军港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旅顺的地理军事价值极为重要。

  (二十六)学生总结汇报与闭幕式

  8月12日,早上十点开始进行抽签汇报。包安妮同学所在小组从“时空格局”“过程机理”“人地关系”等角度出发,总结十四天实习中的各个实习点,提出“实习过程中有关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杨宗涛同学所在小组成员全员出席,演绎情景剧《我是东北》,用别样的表现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实习过程中的感悟,语言生动又富含逻辑。

  8月12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在辽宁师范大学站圆满结束,闭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威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王升忠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臧淑英教授,延边大学副校长朱卫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吴正方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出席并先后致辞。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师生们翻越山丘,奔赴海洋,共同跨越近4000公里穷理寻章。本次地理学联合融合了东北地区优质的实习资源,把目前东北地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融入实践教学,激发出学生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使命担当,祖国山河远阔,作为地理人要走出大道无疆,厚植家国情怀。野外实习是高校地理学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地理学联合实习为培育新时代地理学的人才,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闭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长吉北路677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6168533

E-mail:dili@ccsf.edu.cn

版权所有: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 学校办公室创e工作室 网络中心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