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青马工程成长沙龙”在教学楼综合楼18楼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费龙,他以“包容文化下的探索与创新”为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首先,费院长提出一个思考问题来引入本次沙龙的主题,人能实现远距离瞬移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穿越”,我们是否能够利用量子学的技术实现真正的“穿越”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就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费院长为大家进行了深入地解析,他分别从认识、学习、探索与创新,创新的文化土壤,创新的鼓励机制以及创新的社会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首先介绍了知识和创新的关系,他指出,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认识他生存的世界或者说是生存环境,而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先了解事物的表征特征,然后去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运行机制,在充分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所以说创新不是脱离基础,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条件,生而能创新是不存在的,知识储备对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创新是植根于文化发展的”。费院长指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包括儒释道的不同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的支持下,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条件,我们国家也在不同时期创造了世界的辉煌,曾经引领世界发展数百年。此外,创新也需要鼓励,这种鼓励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也可能是物质层面的,社会运行中对创新鼓励的良好机制是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的,如果每个有益的创新成果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那就会鼓励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出现。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创新的力量,从圆的广泛应用,锯齿的发明,飞机、汽车、通信、工业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每个创新都在改变我们的世界,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费龙副院长语重心长的说“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是你们的,世界最终是你们的”,希望年轻的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创新,不要把创新想象成只是天才和伟人才能做的,只要拥有发散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创新会距离你很近。希望我们能多培养创新能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